首页
关于
Search
1
2024年6月14日 星期五 买入之后上涨怎么办?
13 阅读
2
2024年6月12日 星期三 不要买翻倍的股票
12 阅读
3
2024年8月19日 星期一 股票跌了40%以后怎么办
11 阅读
4
《古代诗歌四首》
11 阅读
5
2024年9月11日 星期三 改变不了
11 阅读
股票笔记
读书笔记
登录
Search
Typecho
累计撰写
17
篇文章
累计收到
2
条评论
首页
栏目
股票笔记
读书笔记
页面
关于
搜索到
2
篇与
的结果
2024-11-28
七年级上册《狼》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蒲松龄(1640年6月5日\~1715年2月25日),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济南府淄川(今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清代杰出文学家,优秀短篇小说家。中国清初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的作者。二、字词释义股:古义为大腿,今义为屁股。从:跟随。并:一起。故:原来。窘:困窘、急迫。敌:胁迫、攻击。顾:向旁边看。积薪:堆积柴草。苫蔽:覆盖。弛:卸下。耽耽:注视的样子。少时:一会儿。径去:径直走开。犬坐:像狗一样蹲坐。久之:过了一会儿。瞑:闭眼。意:神情、态度。暇:空闲。暴:突然。毙:杀死。洞:打洞。隧:指从柴草堆中打洞。假寐:假装在睡觉。盖:原来。黠:狡猾。顷刻:一会儿。变诈:欺骗。几何:多少。三、词性活用狼不敢前:前,方位名词作动词,意为上前。恐前后受其敌:敌,名词作动词,意为攻击。一狼洞其中:洞,名词作动词,意为打洞。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隧,名词作状语,意为从洞中。四、一词多义意意暇甚:神情。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企图。敌恐前后受其敌:攻击。盖以诱敌:敌人。前恐前后受其敌:前面。狼不敢前:上前。五、虚词用法之助词,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如“而两狼之并驱如故”。以用,如“以刀劈狼首”。连词,来,如“意将遂人以攻其后也”。用来,如“盖以诱敌”。六、重点语句翻译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译文: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就都被砍死,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不过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其一犬坐于前。译文:另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译文: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中打洞,想要钻过去从背后对屠户进行攻击。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译文: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方的。七、内容理解情节梳理屠户遇狼→屠户惧狼→屠户御狼→屠户杀狼→屠户议狼。故事寓意说明面对像狼那样的邪恶、凶残势力,一味地妥协、退让是没有出路的,只有敢于面对,敢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害人害已,自取灭亡;邪不胜正,正义必胜;除恶务尽,不留后患;对邪恶势力,勿抱幻想;要善于识破假象,善于斗争,勇于斗争。狼的特点凶恶、贪婪、狡猾但又愚蠢。屠户的形象害怕、妥协、怀有侥幸的心理(如“屠惧,投以骨。复投之”)。机智、果敢(如“顾野有麦场,……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勇敢、警觉(如“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狼》这篇文章的写作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写作特色1.结构紧凑,情节曲折蒲松龄在《狼》这篇小说中,采用了先叙后议,叙议结合的手法,使得全文结构紧凑,情节曲折。叙述部分情节完整,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环环相扣,险象环生,扣人心弦。议论部分则水到渠成,自然点明故事主旨,表达作者情感。2.双线并举,交织紧密作者在构思上采用了双线并举的手法,即写狼必写屠户,写狼的贪婪、狡诈、凶残,同时写屠户的由胆怯、妥协、退让到坚决果断地斗争。狼和屠户此起彼伏,紧密交织,使得故事情节波澜起伏,引人入胜。3.语言简洁生动,描写细腻《狼》的语言简洁生动,作者用简练的文字和生动的细节描写,刻画出了狼和屠户的形象。例如,“缀行甚远”“并驱如故”等表现了狼的贪婪和凶狠,“眈眈相向”“径去”“犬坐”“目似瞑,意暇甚”等表现了狼的狡诈。同时,作者还通过“投”“复投”等动作描写,展现了屠户的一再退让;通过“恐”“顾”“奔”“倚”“弛”“持”等一连串的动作,写出了屠夫在险恶的环境中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4.动作、神态描写传神作者借助于动作、神态的描写,刻画出了生动的形象。例如,“顾”“奔倚”“驰”“持”等动词,恰切地展示了屠户认识提高的过程以及准备抗争的动作;“暴起”“劈”“毙”等动词则表现了屠夫机智勇敢的斗争精神。这些描写使得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5.寓意深刻,富有教育意义《狼》不仅是一篇生动的小说,更是一篇富有教育意义的寓言故事。作者以狼喻人,表达了对恶势力不能心存幻想,一定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的思想。这种寓意深刻的思想内涵,使得这篇小说具有更广泛的社会意义和教育价值。
2024年11月28日
10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2024-10-06
《古代诗歌四首》
《观沧海》 - 曹操诗歌原文: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作者介绍:曹操,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他善于用诗歌、散文抒发政治抱负,反映民生疾苦,是东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创作背景:时间:大约在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地点:碣石山,原位于今河北省乐亭县西南(一说在今河北省秦皇岛市昌黎县西北)。背景:曹操在打败袁绍后,决定北征乌桓以巩固后方,为挥戈南下、统一中国做准备。在取得胜利后,他路过碣石山,被眼前的壮丽景色所触动,创作了这首诗。诗歌赏析:主题:描绘了诗人登临碣石山所见到的大海波澜壮阔、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襟,抒发了诗人渴望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意境: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通过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的手法,展现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艺术特色:语言质朴,想象丰富,气势磅礴,苍凉悲壮。诗人用饱蘸浪漫主义激情的大笔,勾勒出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同时也将自己的远大理想和抱负融入其中。名句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展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和开阔的胸襟,同时也暗含了诗人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水何澹澹,山岛竦峙”:通过动静结合的手法,描绘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写作手法:景与情紧密结合,借景抒情。诗人通过虚实结合、动静相衬的方法描写了大海的磅礴气势,表现了博大的胸怀、分发昂扬的精神。《次北固山下》 - 王湾诗歌原文: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创作背景:王湾作为开元初年的北方诗人,往来于吴楚间,被江南清丽山水所倾倒,并受到当时吴中诗人清秀诗风的影响,写下了一些歌咏江南山水的作品。这首诗是诗人在一年冬末春初时,由楚入吴,在沿江东行途中泊舟于江苏镇江北固山下时有感而作的。诗歌赏析:内容:诗歌通过描绘旅途中的所见所感,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深切思念。意境:构建了一个宁静而壮阔的意境,通过描绘北固山下的自然景色和诗人的情感变化,展现了长江下游的早春景色。艺术特色:运用了寓情于景、景中含理的手法,通过细腻的描写流露出乡愁乡思的真挚情怀。在描写景物、时令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如“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用“生”“入”使之拟人化,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诗歌中的对仗工整、韵律和谐,体现了五言律诗的特点和魅力。名句解析:“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描绘了涨潮时水面宽阔、风顺帆悬的壮丽景象,与诗人的思乡之情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对比和呼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感染力。“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通过“归雁”的意象,寄托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天净沙·秋思》 - 马致远诗歌原文: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作者介绍:马致远,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散文家。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他的作品以清丽脱俗、意境深远而著称,尤其在散曲创作上有着极高的成就。创作背景:《天净沙·秋思》是马致远在元代中后期创作的一首散曲,具体创作时间不详。这首散曲以秋日黄昏为背景,通过描绘一系列凄凉的景物,表达了游子在异乡漂泊的孤寂愁苦之情。诗歌赏析:主题:通过描绘秋日黄昏的景物,表达了游子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和漂泊在外的孤寂愁苦之情。意境:全曲意境凄凉,通过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等意象,构成了一幅秋日黄昏的凄清画面。艺术特色:语言简洁凝练,意象鲜明生动,富有画面感。运用了白描手法,直接描绘景物,不加雕饰,却情感深沉。结尾“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点明了主题,升华了情感,使全曲达到了高潮。名句赏析:“枯藤老树昏鸦”:以枯藤、老树、昏鸦三个意象,营造出一种荒凉凄清的氛围。“小桥流水人家”:与前面的荒凉景象形成对比,突出了游子的孤寂和思乡之情。“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点明了游子在异乡漂泊的孤寂愁苦,使全曲情感达到了高潮。写作手法:意象叠加:通过一系列意象的叠加,构成了一幅完整的秋日黄昏画面,营造出凄凉孤寂的氛围。情景交融:将游子的思乡之情与秋日黄昏的景物紧密结合,使情感与景物相互映衬,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结尾点题:结尾“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直接点明了主题,使全曲情感得到了升华和深化。《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 李白诗歌原文: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作者介绍:李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他的诗作风格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优美,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创作背景:《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李白在听闻好友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的消息后,写下的一首抒发对友人关切之情的诗作。当时,王昌龄因“不护细行”被贬,李白对此深感不平,于是写下此诗以表慰藉。诗歌赏析:主题:通过描绘杨花落尽、子规啼鸣的凄凉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友人被贬的深切同情和关切之情。意境:全诗意境凄美,通过杨花、子规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哀伤的氛围,与诗人对友人的关切之情相呼应。艺术特色:语言简洁凝练,意象鲜明生动,富有感染力。运用了拟人和想象的手法,将愁心寄托于明月,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结尾“随君直到夜郎西”既点明了友人被贬之地,又表达了诗人对友人始终如一的关切和陪伴。名句赏析:“杨花落尽子规啼”:以杨花落尽、子规啼鸣的凄凉景象开篇,为全诗奠定了哀伤的情感基调。“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通过拟人和想象的手法,将愁心寄托于明月,表达了诗人对友人被贬的深切同情和始终如一的关切之情。写作手法:情景交融:将杨花落尽、子规啼鸣的凄凉景象与诗人对友人的关切之情紧密结合,使情感与景物相互映衬,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拟人手法:将明月拟人化,赋予其传递愁心的能力,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想象手法:通过想象明月陪伴友人直到夜郎西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和始终如一的关切。
2024年10月06日
11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