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沧海》 - 曹操
诗歌原文: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作者介绍:
曹操,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他善于用诗歌、散文抒发政治抱负,反映民生疾苦,是东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创作背景:
- 时间:大约在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
- 地点:碣石山,原位于今河北省乐亭县西南(一说在今河北省秦皇岛市昌黎县西北)。
- 背景:曹操在打败袁绍后,决定北征乌桓以巩固后方,为挥戈南下、统一中国做准备。在取得胜利后,他路过碣石山,被眼前的壮丽景色所触动,创作了这首诗。
诗歌赏析:
- 主题:描绘了诗人登临碣石山所见到的大海波澜壮阔、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襟,抒发了诗人渴望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 意境: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通过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的手法,展现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 艺术特色:语言质朴,想象丰富,气势磅礴,苍凉悲壮。诗人用饱蘸浪漫主义激情的大笔,勾勒出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同时也将自己的远大理想和抱负融入其中。
名句赏析:
-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展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和开阔的胸襟,同时也暗含了诗人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
-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通过动静结合的手法,描绘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写作手法:
景与情紧密结合,借景抒情。诗人通过虚实结合、动静相衬的方法描写了大海的磅礴气势,表现了博大的胸怀、分发昂扬的精神。
《次北固山下》 - 王湾
诗歌原文: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创作背景:
王湾作为开元初年的北方诗人,往来于吴楚间,被江南清丽山水所倾倒,并受到当时吴中诗人清秀诗风的影响,写下了一些歌咏江南山水的作品。这首诗是诗人在一年冬末春初时,由楚入吴,在沿江东行途中泊舟于江苏镇江北固山下时有感而作的。
诗歌赏析:
- 内容:诗歌通过描绘旅途中的所见所感,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深切思念。
- 意境:构建了一个宁静而壮阔的意境,通过描绘北固山下的自然景色和诗人的情感变化,展现了长江下游的早春景色。
艺术特色:
- 运用了寓情于景、景中含理的手法,通过细腻的描写流露出乡愁乡思的真挚情怀。
- 在描写景物、时令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如“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用“生”“入”使之拟人化,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
- 诗歌中的对仗工整、韵律和谐,体现了五言律诗的特点和魅力。
名句解析:
-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描绘了涨潮时水面宽阔、风顺帆悬的壮丽景象,与诗人的思乡之情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对比和呼应。
-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感染力。
-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通过“归雁”的意象,寄托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
《天净沙·秋思》 - 马致远
诗歌原文: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作者介绍:
马致远,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散文家。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他的作品以清丽脱俗、意境深远而著称,尤其在散曲创作上有着极高的成就。
创作背景:
《天净沙·秋思》是马致远在元代中后期创作的一首散曲,具体创作时间不详。这首散曲以秋日黄昏为背景,通过描绘一系列凄凉的景物,表达了游子在异乡漂泊的孤寂愁苦之情。
诗歌赏析:
- 主题:通过描绘秋日黄昏的景物,表达了游子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和漂泊在外的孤寂愁苦之情。
- 意境:全曲意境凄凉,通过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等意象,构成了一幅秋日黄昏的凄清画面。
艺术特色:
- 语言简洁凝练,意象鲜明生动,富有画面感。
- 运用了白描手法,直接描绘景物,不加雕饰,却情感深沉。
- 结尾“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点明了主题,升华了情感,使全曲达到了高潮。
名句赏析:
- “枯藤老树昏鸦”:以枯藤、老树、昏鸦三个意象,营造出一种荒凉凄清的氛围。
- “小桥流水人家”:与前面的荒凉景象形成对比,突出了游子的孤寂和思乡之情。
-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点明了游子在异乡漂泊的孤寂愁苦,使全曲情感达到了高潮。
写作手法:
- 意象叠加:通过一系列意象的叠加,构成了一幅完整的秋日黄昏画面,营造出凄凉孤寂的氛围。
- 情景交融:将游子的思乡之情与秋日黄昏的景物紧密结合,使情感与景物相互映衬,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
- 结尾点题:结尾“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直接点明了主题,使全曲情感得到了升华和深化。
《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 李白
诗歌原文: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作者介绍:
李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他的诗作风格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优美,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
创作背景:
《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李白在听闻好友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的消息后,写下的一首抒发对友人关切之情的诗作。当时,王昌龄因“不护细行”被贬,李白对此深感不平,于是写下此诗以表慰藉。
诗歌赏析:
- 主题:通过描绘杨花落尽、子规啼鸣的凄凉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友人被贬的深切同情和关切之情。
- 意境:全诗意境凄美,通过杨花、子规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哀伤的氛围,与诗人对友人的关切之情相呼应。
艺术特色:
- 语言简洁凝练,意象鲜明生动,富有感染力。
- 运用了拟人和想象的手法,将愁心寄托于明月,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
- 结尾“随君直到夜郎西”既点明了友人被贬之地,又表达了诗人对友人始终如一的关切和陪伴。
名句赏析:
- “杨花落尽子规啼”:以杨花落尽、子规啼鸣的凄凉景象开篇,为全诗奠定了哀伤的情感基调。
-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通过拟人和想象的手法,将愁心寄托于明月,表达了诗人对友人被贬的深切同情和始终如一的关切之情。
写作手法:
- 情景交融:将杨花落尽、子规啼鸣的凄凉景象与诗人对友人的关切之情紧密结合,使情感与景物相互映衬,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
- 拟人手法:将明月拟人化,赋予其传递愁心的能力,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 想象手法:通过想象明月陪伴友人直到夜郎西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和始终如一的关切。
评论 (0)